【讀後心得】萬萬沒想到:第2版

萬萬沒想到

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1 年 7 月 5 日

作者:萬維鋼,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,現為知名科學作家。為許多知名科學刊物撰稿,並在羅輯思維旗下「得到」APP中開設「萬維鋼精英日課」專欄。據我所知,台灣有不少YouTuber和部落客訂閱他的專欄。

《萬萬沒想到》發行第二版了!作者萬維鋼把科學寫得夠白話,夠新奇有趣,還能應用在生活中,教我們看穿錯誤的常識。

文章標題引人好奇,例如:「壞比好重要」、「上網能避免淺薄嗎?」、「練習一萬個小時成天才?」、「打遊戲的三個境界」、「真空農場中的球形雞」等等。

讀著讀著,我想起「庖丁解牛」的故事。

做為一個解剖界的老司機,庖丁對牛的身體構造一清二楚,所以能刀進刀出,直接避開骨頭與肉相連的地方,輕輕鬆鬆就分解了一頭牛,聽說因為太舒服,一直到最後,牛還不知道自己被解剖了(誤)。

在本書中,作者則拿著「理工思維」這把牛刀,也是兩三下的功夫,把「常識」剖開,秀出科學家們如何思考和算計,步步逼進事物本質的功夫。

以下我來介紹其中一個章節,也是很多人有興趣的「一萬小時法則」。

練習一萬個小時成天才?萬萬沒想到說…

萬萬沒想到天才

「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?」這篇文章當中,作者質疑葛拉威爾在《異數》中所提到的「一萬小時法則」,認為學習的重點不在時間長度,而在訓練方法

他把「刻意練習」的訓練方法總結成以下四點:

1. 只在「學習區」練習

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技能分為舒適區、學習區、恐慌區三個區域,如果用讀一本書來舉例的話,大概是這樣:

❤ 舒適區:內容都是自己熟悉的概念,都能理解。

💗 學習區:內容有不熟悉、不懂的部份,但經過思考練習,就能夠理解和接受。

💔 恐慌區:根本無法理解內容。


想起我國中時期沒事借一本厚厚的《傅科擺》回家看,翻沒兩三頁,眼皮就好重,一直問自己:「我到底看了什麼?」… 這很明顯就是恐慌區吧(笑)

而學習區,就是那個有點難,又不會太難的區域。在學習區,要很有針對性地練習,把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拿出來研究,把不會的東西變成會。

世間的高手和大師都是少數願意離開舒適區的人,他們知道,繼續往上走,百分之兩百會遇到困難,傷透腦筋,甚至苦不堪言。但他們也知道,越是這樣操練,越能百鍊成鋼,功力大大提昇。

2. 把訓練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,對每一小塊進行重複練習

「基礎練習」是刻意練習中最關鍵的部份。至於練習什麼呢?套路,也就是某種知識技能當中的結構,例如下棋的定式,寫程式用的固定演算法等。

我們常聽到「隨機應變」,那是掌握套路的高手才做得到的事情。高手一開始就知道什麼事情怎麼做,什麼時候做什麼會有最大效益。這樣一來,就算有突發狀況,高手也能挪動多出來的腦部資源去應變,而不是盲目的自信。

反過來說,一個只認識幾個單字的人去考托福,會面對什麼情況?一個沒買適合裝備,決定隨機應變的英雄(LOL),出門不就是送頭給敵方陣營嗎?

作者認為「隨機應變」(對還沒掌握套路的人來說)是笨方法,很多事情,前人已經把各種可能性算明白並找到最佳解了,你先練套路,就是先站在巨人肩膀上,看清楚下一步怎麼走。

那要怎麼練習套路?關鍵點有兩個:大量重複訓練+高度針對性,這時,就要刻意做分「塊」練習了。

把要學習的內容切塊,針對每一小塊,大量重複練習。就像練籃球基本功:運球、傳球、投籃,天天練,練到不用思考也能做好,技能套路就長在你身上了。

3. 在整個練習過程中,能獲得有效的立即反饋

作者說,人在很多情況之下會高估自己,以為自己懂了,但多半只是熟悉,而不是真懂。這時考試和測驗很有用,一考就知道自己到底懂多少,這是反饋的好方法。

講到測驗,接著就要講到老師的作用了。現在課本跟網路資源都蠻完整的,聰明人也有很強的自學能力,那麼老師最大的作用是什麼呢?那就是提供即時的反饋。

世界上最好的高爾夫球手、西洋棋手、籃球選手,比賽水準都超過自己的教練,那為什麼他們還要請教練呢?因為教練可以旁觀者的身份,立即提供反饋,給予指正。

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。練習者必須對錯誤極度敏感,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,這個改正,最好有客觀的介入,否則自己評價自己,有時候難以看見自己的盲點。

4. 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

上同一所大學的學生,照理說聰明程度差不多,成績卻有高低之分。然而,心理學家發現,長時間用功的學生,成績並不見得比較高。

後來提出「刻意練習」概念的艾瑞克森教授領導小組研究出一個結果:影響學習成效的決定因素,不是學習時間,而是學習環境。

成績好的學生通常在一個不受打擾的環境中單獨學習,高度集中注意力,全心投入。具體來說,他可能會反覆閱讀學習內容、整理筆記、做習題來獲得反饋。

高手的練習,每次最多1~1.5小時,因為訓練的強度夠大。

一般認為足球金童貝克漢舉手投足都愛耍帥,但其實他的訓練強度很少有其他球員可以完成,真正的刻意練習,基本上就是件苦差事。甚至可以說,如果你練習時感到很享受,那麼你大致上不是處於刻意練習的狀態。

結語

萬萬沒想到的科學

這本書從一開始的「台灣版自序」就蠻有意思。

作者萬維鋼認為,未來所有值得讓人讀的文章都應該跟科學有關,因為最有用,也最有趣。他在做的事情就叫科普 — 科學寫作,目的是讓科學知識普及大眾。

他說當前的科普有三個境界:

1. 科學知識

生活中有用的科學知識,例如像「什麼東西致癌或防癌」,或者,打屁聊天用的「太陽系到底有九大行星還是八大行星」,這些放在網路上讓大家去查詢就可以了。

2. 科學思想

科學思想,是包括一個以上知識點的前因後果,是一個故事,也可以是一套方法論。

例如蜜蜂傳遞資訊靠跳舞,這只是一個知識點,如果講的是蜜蜂的群體決策機制,牠們怎麼偵查,怎麼交換資訊,怎麼投票表決,科學家又是怎麼知道的,再跟人類的決策方式對比…不僅能使讀者獲得思考上的樂趣,還可能有實用價值。

3. 科學本身

讓大眾不敵視科學,幫助大眾了解科學,藉著帶領大眾看科學家尋求答案過程中的思維模式,更藉著把科學本身邏輯解釋清楚,讓大眾能夠做到獨立思考、自己判斷。

萬維鋼認為自己正在做第二、第三點的工作,他認為很難,但非常值得做。

這讓我想起,台灣也有啾啾鞋、網站泛科學的一群人正在做科普的工作,使更多人認識科學,從科學中得到好處,真的該感謝他們。(相關作品:《冷知識背後的熱思考》by 啾啾鞋。)

這本書,有一堆科學研究成果,用詞淺白易懂,但因為每篇都在突破盲腸給你看,所以硬要說缺點,就是有點燒腦。(或者是我懶得動腦)

話說回來,能跟著萬維鋼一起把「反常識思考」變成「常識思考」,本來就是一種刻意練習,怎麼可能不付出一點代價呢?滿滿乾貨,推薦好書。

博客來買書79折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