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後心得】發現你的天職:3大步驟讓你選系、就業、轉職或創業不再迷惘

發現你的天職

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1 年 7 月 5 日

作者:八木仁平,株式會社Meee董事長。早稻田大學畢業後立即創業,窮得只剩下錢,失去人生目標,陷入憂鬱。為了找到真心想做的事,開始研究「自我理解術」,創造2600萬人次點閱,幫助無數大學畢業生和年輕上班族了解自己到底該做什麼,讀者好評不斷!

  • 1000萬人熱烈捧讀的「傳說級部落客」終於出書!
  • 日本Amazon300多則熱烈好評,熱銷12萬冊,長踞排行榜不墜!
  • 超強圖解,全世界最簡單的「天職發現法」!

早上鬧鐘響了,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?緊抓棉被不想起床,還是馬上跳起來,想趕快開始新的一天?光看這一點,就可以判斷你喜不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。

在《發現你的天職》這本書裡,作者提到許多人都讀了不想讀的科系,做了不想做的工作,過著有壓力的人生,為了抒壓跑去揮霍金錢,沒幹勁也不想學習,整天滑手機逃避,最終形成一種惡性循環,整個人生就向下沉淪了。

本書作者八木仁平本身就經歷了一連串的人生迷惘,即使月入百萬還是得了憂鬱症。他在痛苦之中摸索出了「自我理解術」,幫助自己找到真心想做的事情,也陸續幫助了許多迷惘的人。

發現你的天職,就能改變你的人生。

為何你還沒發現你的天職?

「愛麗絲夢遊仙境」中有一段著名的情節,愛麗絲來到一個路的叉口,看到樹上有一隻貓,便問貓:「我該走哪條路呢?」

貓反問:「妳想去哪裡?」
愛麗絲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
於是貓說:「這樣的話,妳走哪一條路都可以。」

換個場景:

A問 :「ㄟ,情人節該怎麼過?」
B問:「你有女朋友嗎?」
A答:「沒有」
B說 :「我有,不然你幫我值班吧?」

一個人如果沒有「目的地」,當然也沒有「該走哪一條路」的問題。學習與人生,都要找到想做的事情,否則無法集中力量 ; 而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,首先就得了解自己。

發現你的天職之成長迴圈

五大誤解讓你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情

  1. 以為必須能持續做一輩子的事情才算真心想做的事情

    X 世界變化很快,別執著在尋找一輩子都能做的事情上面

    O 尋找「現在最想做的事情」就好,以後再從這件事情去延伸

  2. 以為找到想做的事情,會感覺到「這是命運的安排」

    X 找到想做的事情會出現「這就是我的天職」的命運感

    O 就算找到想做的事,一開始頂多會感覺「很有趣」而已

  3. 必須是造福人群的事情

    X 扼殺自己個性,只想著「能幫助別人」,這是「自我犧牲」而已,無法持久

    O 為自己而活,之後一定可以延伸到幫助別人的層面

  4. 必須積極採取行動

    X 想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,必須積極行動,積極體驗

    O 要找到想做的事情,必須先了解自己

  5. 想做的事情沒辦法變成工作

    X 想做的事沒辦法變成工作

    O 想做的事只存在心中,實踐方法卻可以在社會中找到

總結來說,真心想做的事情並不是一份工作或職業,而是「當下想做、感覺有趣、純粹自己喜歡、了解自己之後才找得到的事情」,還可以連結到社會需求(工作)。

這樣的事情,做起來一定很開心吧!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大家可能都聽過的故事:

有個神父,他來到歐洲一個蓋教堂的工地上,問候蓋教堂的工人。他看見一個工人蹲在地上敲磚頭,就問工人:「你在做什麼?」工人抬頭看看神父,撇撇嘴,不耐煩的說:「我在敲磚頭啊!」神父頓了一下,離開這個工人 ; 接著他看到另一個工人也在敲磚頭,神父又問:「你在做什麼?」這個工人的回答不太一樣,他說:「我在賺錢養家。」神父聽了點點頭,繼續往前走,遇到第三個工人,這個工人也在敲磚頭,但神父還是開口問同樣的問題:「你在做什麼?」第三個工人抬起頭來看了一下天空,微笑地對著神父說:「我在蓋一個可以讓大家心靈平靜的大教堂。」

同樣一份工作,三種反應:

對第一個工人來說,工作像是一種折磨。
對第二個工人來說,工作是種義務,「必須」得做。
對第三個工人來說,工作充滿意義,從中可以得到滿足和快樂。

第一種人和第二種人,當然還是可以調整心態去面對工作,但如果你是魚,正在學鳥飛 ; 或者你是鳥,正在學魚游泳,始終會感覺卡卡的。最根本的做法,還是了解自己,然後去做想做的事情,一勞永逸。

當然,從現實上來說,許多人認為自己有家庭的制約,有社會現實要面對,感到自己動彈不得,然而,請等等,因為這些迷惘和困難,很可能都是因為你不了解自己,或不順從自己的渴望而產生。

這本書,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困境而出現。

自我理解術三大支柱

發現你的天職之自我理解術

作者的客戶大多上過一些職涯課程,讀了一些自我分析的書,也有人做了500題以上心理測驗,但還是沒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作者發現他們共通的問題是「思緒亂七八糟」,雖然根據過去經驗得到一些線索,但接下來就不知道怎麼做了,而這本書,就是要教大家如何有條理地把這些線索拼湊成一幅完整的圖片,讓大家找到自己的天職。

兩個公式幫我們找到想做的事

自我理解術的三大支柱:

● 喜歡的事 (熱情)/ What
● 擅長的事 (才華)/ How
● 想做的事 (價值觀) / Why

這三個支柱可以組合出兩個公式:

➀ 喜歡的事 x 擅長的事 = 想做的事
➁ 想做的事 x 重視的事 = 真心想做的事

喜歡的事 = 想做的事,這樣分類太粗糙了,作者對於喜歡的事和擅長的事都有清楚的定義,這一點剛好是許多自我分析書沒提到的地方,正確的詞彙,才能引導出有條理的思考。

「喜歡的事」特徵:

● 有興趣,想進一步了解
● 稍微接觸就感覺有趣,產生「這可以當工作嗎」的想法
● 出現很多「為什麼」例如:「機器人為什麼會動?」

「擅長的事」特徵:

● 自然而然比別人容易學會
● 做起來很愉快,不覺得苦
● 做得時候感覺自己存在
● 就算不是工作,平常也會去做
● 會覺得別人做起來怎麼好像很難,自己做起來簡單


「擅長的事」不是「技能與知識」,差異如下:

擅長的事情:(類似先天)

● 自然而然學會、能評估風險、會想打破沙鍋問到底
● 不會成為一種技能
● 可運用於各種工作中


技能知識:(後天練成)

● 深入了解的知識
● 只能在特定的工作中運用
● 例如英語、程式設計、網頁、行銷、料理相關知識

看到What、Why、How,也許有的人會想到 Simon Sinek知名的「黃金圈理論」,是的,作者在這本書裡把這個理論發揚光大,拓展成很棒的自我理解工具。

書中除了黃金圈理論,還有許多圖解和工具,感覺是一本嘔心瀝血的作品,難怪會一直留在日本亞馬遜的排行榜上,大受好評。

結語

讀這本書時,我想到亞洲的家庭觀念,因為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,也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,常常和家庭教育有關。

作家李欣穎有本書叫人類木馬程式,當中就提到華人父母喜歡掌控小孩、權威式的教育,或是採取過度保護的態度,就像「木馬」種在小孩心裡,即使長大了,木馬還是在運作著數十年,聽起來很可怕吧?

具體的狀況,就是當我們每次在做決定時,都會「揣摩上意」,會去想:「爸媽會喜歡或者討厭我的決定嗎?」,即使已經成家立業,隱隱約約會感覺到自己不是能做決定的那個人。

這像一種「心靈軟禁」,把孩子的動機、熱情、想做的欲望通通都鎖起來了。我遇過好幾個大學年輕人都是這樣,他們想做什麼,常常被父母否定,因此內心有不小的矛盾和衝突,不太敢做決定。

不論如何,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來,充分了解自己,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,就已經解決人生中的八成煩惱。

原本我以為這是一本雞湯書,看完之後卻完全打破我的猜想。操作性高,帶著讀者一步步把各種模糊的問題釐清,邊做練習,越來越了解自己。

這是一本市面上少有的好書,建議所有想理解自己、找到自己天職的人不要錯過。

博客來買書79折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