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後心得】最強腦力 – 德國冠軍腦科學家實證的數位時代大腦學習法

最強腦力

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1 年 8 月 4 日

作者:漢寧貝克 Henning Beck,德國圖賓根大學細胞與分子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,現任職加州柏克萊大學分校,定期在《商業週刊》上發表大腦研究與創造力主題文章,並巡迴演講,上過TED演講台,曾獲得「科學大滿貫」德國冠軍,說話與著作皆風趣易懂。

一開始我覺得「最強腦力」這個書名有點浮誇,但後來我瞄到封面寫著「理解力讓人腦勝過電腦」,好奇心就被勾住了,為什麼是「理解力」而不是「學習力」?

作者說,傳統學習法效率再高,也遠遠不及「機器學習」的一日千里,看看現今所有棋類冠軍都已經不是人類了,但機器依然做不到人類獨有的一項能力,那就是理解力

理解力有這麼神奇嗎?

先有學習,才有理解

最強腦力學習

作者說「理解比學習重要」,但「沒有學習,無法成就理解」,所以理解是架構在學習之上。

書中對學習的定義是:「將記憶(訊息)加工處理的過程」,最後產出的結果就是「思維」。

大腦的學習方式為「試錯」,經由修正,腦細胞的同步活動越來越趨一致,最後就能完整重現所學到的東西,比方說開車、樂器、電腦、運動等等,人與人的能力差別,只在效率和品質。

經典商業管理書《打造將才基因》中提到,學習的五個階段:「不會、會、熟、精、通」。以本書來說,前面的「不會、會、熟」屬於學習的部份,後面的「精、通」應屬於理解的範疇。

會:知道事情基本方法與步驟,即使效率不高,品質60分,也算會。

熟:執行有效率,但止於依樣畫葫蘆,如果客觀環境改變,可能要重頭學習新技能

精:能主動、獨立地改善事物

通:面對行業內的新事物能夠駕輕就熟地因應

延伸閱讀1:大腦如何精準學習
延伸閱讀2:拿高分的科學讀書法

記憶是什麼?

記憶像交響樂團演奏中的樂曲,不存在於腦海中的特定位置,而是一種狀態

當我們回憶時,整個腦區進入回憶狀態,就像一個交響樂團裡的許多樂器(不同腦區細胞)共同演奏同一首樂曲。剛開始也許「不順暢」,隨著試錯、修正,終究能演奏出完美流暢的樂曲(細胞同步發射調整完成)。

所謂的「不順暢」,也就是大腦普遍會有的「遺忘」或「偽造」現象,經過補缺校正,記憶會被增強,所以自我測驗可以說是一個高效的記憶策略,大家可以多多運用。

可是說到底,學習的目的,不是要讓大腦完美儲存訊息,也不是要鍛鍊強大的記憶力。作者認為人的大腦的功能不在重現過去,而是在當下能為將來做出理想的決定

OK,理解是什麼?

最強腦力

學習是不夠的,找出模式和關聯是不夠的,反覆練習,記憶口訣,做摘要,使用閃卡也是不夠的,這些學習行為都聚焦在有效儲存訊息和重現,而不是轉移運用

理解是一種處理訊息的過程,它有三個階段

1. 我們能以極少的樣本建構思維模式(秒懂)。

2. 我們能以這種思維模式理解某件事物因果或目的。

3. 我們能將經過驗證的思維模式重新結合,轉移運用到未知的情況上面。

比方說,我們生平第一次看見空拍機,就算沒有預先看過上千台空拍機,也很快能看出它和飛機、直昇機的差異,進而了解空拍機大概是什麼東西,這種現象叫「單樣本學習」。

接著,我們開始分解因果關係,也就是了解空拍機怎麼運作,又為了什麼目的而運作。

分解空拍機(也可分解抽象的概念),會知道它是由螺旋槳、引擎、電池、攝影機構成,電池提供引擎動力,引擎帶動螺旋槳,飛上天空,攝影機從空中拍照。

像這樣,徹底理解操作原理,日後就能發展出不同的空拍機,甚至進一步發展出新的理解範疇。例如空拍機+飛機,中國和美國已經發展出不少無人機客機,甚至無人機戰鬥機。

Amazon也早早把空拍機改造成無人送貨機。只要放大機體,提高載重能力,加上吊掛裝置,就可以快速送貨到客戶家門口,順便拍下收件人簽收貨物的模樣,以防盜領。

在理解的這件事情上面,作者想告訴我們,重要的不是我們處理了什麼,而是如何處理。

你還在學嗎?還是已經理解了?

「交叉學習」可能是理解事物的最佳方式之一

交叉學習是什麼?比方現在讀國文,等一下讀數學,接下來讀歷史,再來學音樂,像這樣在不同類別的科目之間跳著學習,大腦就不容易感到疲累,而且「學習效果」比較好。

如果是處理概念的話,我們可以一次比較好幾個概念,這樣會更容易清楚每一個概念的內涵。

曾經有個實驗,當中有「組塊學習」和「交叉學習」兩個組別。

「組塊學習」組大量練習計算題,持續減少犯錯,直到答對全部問題為止。許多人包括專家,都覺得這種學習效果比較好,立竿見效。

「交叉學習」組並沒有一直做計算題,中間夾雜著其他學科,所以他們在做計算題期間,可能做十題對八題,沒有全對,但很奇妙的是,隔了一天再測驗兩組人馬時,交叉學習的組別還能答對近80%,而組塊學習的組別,只答對不到40%的題目。

投籃練習上面,也有類似的結果。

假如我們大量集中投三分球,命中率會越來越高,但是,如果一開始是使用各種投法,交叉練習(胸前、頭頂上方、單手),實際上不僅更快學會這些動作,面對新的戰況也能運用得更好,投得更準。

結論來說,受到大家歡迎、以學習為基礎的「組塊學習」的確會在一開始表現得比較好,只需要多練習幾次,便不會再犯錯。

以理解為基礎的「交叉學習」一開始也許表現不好,但最後的收穫常常是最豐碩的,創新的機率也比較高。

結語

這本書說明了為何理解是人腦勝過電腦的原因,書中也檢驗好幾種主流學習技巧,並徹底說明學習和理解的機制,以及運作方法。

作者認為現今世界可以說建立在「組塊思考」上面,這樣的專家很多,他們容易成為偏執狹隘的人,大家努力維持現況,不想要有太大的改變。

我們依然需要學習,但最好再加上理解,因為理解可以用來改變這個世界。

有人說Google上什麼都有,作者卻說我們找到的,只是和我們最匹配的答案。好點子的核心往往來自線下的世界,來自理解後的模式轉移,想要發展無法Google的東西,我們就得辦法提高理解力。

不推崇死記硬背,而是教我們如何聰明使用大腦。我喜歡作者博學、風趣、易懂的說明,不愧是「科學大滿貫」的冠軍得主,我慶幸自己沒因為它的書名太浮誇而跳過它。

博客來買書79折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