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後心得】斜槓青年實踐版 – 影響10萬人力作續集

斜槓青年實踐版

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1 年 7 月 23 日

作者的第一本書《斜槓青年》成為現象級大作之後,雖然名利雙收,但她始終覺得內心少了什麼,很不踏實,於是她深入內心探索,發現自己之所以想成為斜槓,是因為在原有的工作上,找不到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感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行動超強的作者開始鑽研內控方法,最後成功滿足自己內心渴望,也幫助了百人以上的斜槓者脫離茫然的生活,並整理出這本指南書。

無論你是不是斜槓,只要你也想進化成一名「內控者」,最大程度地掌控自己內心的快樂和幸福,方法就在這本書裡。

《斜槓青年實踐版》在講什麼?

如果你是一個內心始終不滿足的斜槓青年,這本書能解開你的迷惑 ; 如果你不是斜槓青年,這本書也可以教你打造強韌心志,擴大舒適圈。

一、避免掉入內心的陷阱

作者說:「幸福的本質其實是痛苦管理」,如果我們追求的人生目標,自認為有意義、有價值,那麼即使途中遇到痛苦,痛苦也會慢慢轉變成快樂,引導我們走上幸福的道路。

一般人本能地「逃避痛苦,追求快樂」其實正是痛苦的來源。一個人如果願意跨出舒適圈,承受必要的痛苦,那麼舒適圈也會跟著擴大,日後感受到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越多。

以前我剛開始爬山就很喘,心臟跳得很大力,常常需要休息一會兒再走,回家還要噴個沙隆巴斯,睡個兩天,身體才能完全恢復。

後來爬了四、五座山,習慣之後,身體和精神越來越好,現在覺得流汗的感覺很暢快,也開始享受起山上的好空氣,在山路旁野餐。(意義、價值)

就這樣,爬山從一件痛苦的事情,慢慢轉變成愉快的事情,甚至是一輩子的興趣。如果一開始我就因為短暫的痛苦而放棄爬山,就無法享受到現在的快樂了。

網路上流傳著一張很傳神的梗圖,充分表現山友們從痛苦通往幸福的心路歷程(笑)

斜槓青年實踐版
(圖片版權屬於健行筆記所有)

心中的想法,會大大影響身體和大腦的運作效率。

做一件事情之前,我們可以問問自己:「我是否願意為了這個目標、任務承受痛苦?付出艱辛的努力?」如果不行,可以放棄或者降低目標 ; 如果願意,過程中的痛苦就不再是痛苦,甚至到後來你會樂在其中。

就像你 / 妳為了家庭,每天上班努力賺錢,因為你有奮鬥的理由,所以並不會感覺工作太苦,這是心理影響了生理。

了解自己為什麼前進,不迎不拒地往前走,盡頭自然會有一份大禮在等著你。

二、重塑你的底層信念

「當我們學會接納,學會了放下內心的控制欲,允許一切如是的時候,我們的精神能量就能從那些無止盡的思維反芻,以及因而產生的負面情緒中釋放出來,把更多經歷投入在那些真正有意義的思考和行動上,去解決些可以解決的實際問題,去實現那些可以實現的目標。」

所謂的「思維反芻」,就是一個人在腦袋裡重複想著:「不應該是這樣的」、「我不希望這樣」等等,不想接受現實,長期下去還可能會形成憂鬱症。(參考書目:反芻思考)

村上春樹說過一句話:「痛苦無法避免,但磨難可以選擇」。

告白被拒絕很痛苦,手機掉了很痛苦,人剛到吃到飽餐廳就想拉肚子也很痛苦,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真實痛苦

然而,抗拒痛苦而產生的精神磨難,則是假的痛苦,是我們多餘的創造。

假設,我們跟別人問路,對方態度冷淡,我們可能會覺得不爽,但只要想想:「沒有人有義務對我們好吧?」等不爽的情緒過去,換個人問就好。

但有些人心裡會放不下,甚至去想:「為什麼他不理我?憑什麼?狗眼看人低嗎?」這樣想,反而會形成不必要的磨難,磨得自己一整天都不開心,甚至更久。

原本3分鐘後就會消失的痛苦,不要把它變成10幾個小時或更長的磨難。

有些人困在過去的回憶裡而痛苦不已,其實不是回憶讓人痛苦,而是人一直抗拒痛苦,進而形成了磨難,進入反芻思考的無限迴圈。

這時反而需要逆向思考,去接納痛苦,不製造磨難,那麼痛苦因為被接納了,很快就會消失。世界上本來就有苦有樂,只想要快樂,不想要任何痛苦的想法,是不切實際的。

抗拒、逃避痛苦,則痛苦會增加 ; 接納痛苦,則痛苦會消失。

三、打造自我實現系統

斜槓青年實踐版之動機

「持之以恆的關鍵不在意志力,而在強烈的內驅力,懂得為目標賦予動機,才是成功真正秘訣。」

賦予動機這件事,對沒有目標的人、無法持續的人、學習效果不好的人來說都非常重要。

比方說有一天你參加馬拉松,沒有時間限制,也不計名次,你會慢慢跑,還是用衝的?我的話可能會用蝸牛的速度「一步一腳印」去享受這場跑步。

但如果有名次,有計時,也會把所有人的成績貼出來公告呢?你又會怎麼做?

這時動機可能會自動出現,不想丟臉的人衝了,想要威風的人也衝了,蝸牛如我,說不定也會受到影響,步伐變得更大了一些些。

那麼如果有名次、有計時、會公佈成績、前三名還可以獲得30萬、50萬和100萬元獎金呢?你又會怎麼做?

這時蝸牛如我,可能會立馬變身超跑,瘋狂超車,把現場當成馬力歐賽車,沿途丟香蕉皮讓對手一路都滑倒!

這就是賦予動機,對自己,對別人,都應該先賦予動機,製造動力。

作者另一個很棒的觀點是:把問題轉化成目標。

許多人面對問題的第一個反應是:「怎麼辦?」作者說那是錯誤的反應,只會讓人陷入情緒化的陷阱。到底問題是「你不想要的狀況」,還是「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」?兩者皆非,「我想要的理想狀態是什麼?」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。

(O)賦予動機,做事和學習的效率都會大幅往上提昇。

(X)問題思維:我討厭現在的狀態!我要怎樣才能擺脫它?(結果陷更深)

(O)目標思維:我現在狀況是B,我想要的狀況是A,怎樣才能到達A?

四、建立精力管理策略

「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拖延,總是無法按照自己制定的計畫行動,這不是懶散或者意志力薄弱,而是因為心裡壓力太大,使得應激系統一直處於運行和警覺狀態,它消耗了你過多的能量,使得大腦心皮質的功能無法發揮正常。」

「應激狀態」就是戰鬥/逃跑狀態,由大腦的「杏仁核」引起,麻煩的是,最新腦科學研究說「杏仁核」居然不是由意識大腦管理!

換句話說,杏仁核是獨立系統,愛幹什麼就幹什麼,它負責情緒思考和情緒控制,當壓力太大時,它會發出警報,關閉多餘的思考功能,讓人集中在準備戰鬥或逃跑。

也難怪,當我們太緊張時,投籃會變麵包球,告白時語無倫次,上台時腦筋一片空白。

雖然我們無法直接控制杏仁核,但我們可以了解是什麼讓杏仁核不安和受威脅。這通常是某些信念和想法,只要調整更換,就可以降低壓力來源,不驚動杏仁核。

比方說上面提到問路的例子,如果我們腦中本來就有「狗眼看人低」這個信念,路人的反應可能會觸發我們的杏仁核,讓我們感到憤怒,開啟一連串的情緒反應。

這時如果刻意去喚起另一個信念:「沒有人有義務對我們好」,就能降低憤怒,慢慢恢復平靜,所以,「改變認知,轉移注意力」就是避免觸動杏仁核的兩個要訣。

上面是短期的情況,如果是長期拖延,杏仁核長期處於憂慮和警覺的狀態下,我們的自控能力會變得很差,拖延也會越來越嚴重。

解決拖延的根本在於減壓和放鬆,分辨什麼是自己能控制的,什麼是不能控制的,學習正念、靜坐等等都很有幫助。

結語

有句話說:「成功的人不一定快樂,快樂的人卻很容易成功。」這本書的確像封面寫的那樣,是現今焦慮世代最需要的成長指南,因為它講的,是讓你更靠近真實快樂的方法。

作者以紮實的理論為基礎,條理分明、環環相扣,引導讀者有層次性地向內挖掘,並以女性獨有的細膩深入解說心理層面的運作。

作者深知大家的痛點,並公開她是怎麼在理論上和實際上去解決問題,讓我讚嘆作者強大的行動力。

這本理論實用兼具的作品,2020年八月剛出版時已經瞬間三刷,如今雖然沒有在博客來暢銷排行榜前100名中,但我認為它的重要性被低估了,根本就是五星級的,很有啟發性的一本書。

博客來買書79折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