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5 月 3 日
《超速學習》
作者Scott H. Young,加拿大人,今年31歲,被網友譽為「學神」,28歲前已經完成幾項有趣的學習計劃:包括一年就讀完MIT理工學院四年課程 ; 一年內學會西+葡+中+韓共四種語言 ; 一個月學會專業素描肖像畫技巧,學習清單仍在不斷增加當中,除寫作外,也開發出好幾個線上課程。
延伸閱讀:【副業賺錢】從0開始學會製作線上教學影片,開始賺取長期被動收入
前言:超速學習作者帥氣登場
各國都有「學神」,Scott H.Young 算是蠻誇張的一位,因為從「數量」來說,他用1年就完成MIT4年33門課程,並全部通過期末測驗,這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。
幾年前我買過Scott H.Young暢銷著作「如何高效學習」(簡體版,台灣未發行),這本書中Scott說明了如何運用他創造出的「整體性學習法」超速完成MIT學業,以及運用在語言學習及其他事物上面,非常精彩,而這本更是進化版與更具體的指導書,連原子習慣作者 James Clear 也大力推薦。
延伸閱讀:【讀後心得】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
讀這本書,我們可以學習到的東西:
- 做足學習前的準備,一開始就超速
- 直接克服學習弱點
- 破解無法專注及拖延問題
- 掌握超速自學的訣竅
以下擷取部份重點以及我的讀後感想。
後設學習三大法則

1. 後設學習
後設學習就是「學習如何學習」,我們要學習一個技能或項目之前,應該事先了解那個項目大概如何運作、應該精通什麼技能與資訊、有無更好的方法可以做到。
先回答自己下列三個問題:
➀ 為什麼?
「我為什麼要學習OOO?」釐清自己的動機是屬於功能性或本質性。
▶ 功能性:具體有利於某件事情,例如學股票投資是為了賺錢。
想起我有個朋友在職場上班多年,一直無法獲得升遷。他自認學歷不好,沒有深思之下,花幾萬塊學費和兩年讀完碩士,才發現學歷對自己的升遷並沒有幫助,這…也太慘了吧!事前調查什麼才是對達成目標有利的學習項目,會減少走許多冤枉路。
▶ 本質性:為了學習內容本身去學,還不確定未來怎麼運用。
補習班教課時,我一定會先問學生「為什麼想學習OOO?」來調整教學策略。有些學生會說:「說不出原因的喜歡」(這就是愛情的模樣嗎?),或「想學就來了」,這就叫本質性,學生說不出具體的原因,但是有動力。
➁ 做什麼?
準備一張紙,先寫出三個欄位「概念」、「事實」、「程序」,然後腦力激盪一下,寫出所有你需要學習的事項,不用太在乎正確或完整,開始學習後再修正。
▶概念:需要了解的事情。
▶事實:需要記憶的事情。
▶程序:需要練習的事情。
例如我想學習聯盟行銷這種網路賺錢方法,先分析出:
▶概念:我需要了解聯盟行銷是什麼、優缺點、好處。
▶事實:我需要記憶聯盟行銷的流程
▶程序:我需要練習聯盟行銷的文章寫法
➂ 怎麼做?
▶ 標竿學習法
花點時間,先找出專家和朋友學習那項技能的共同方式。
例如寫信問專家或者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朋友:「我想學OOO,你覺得什麼是重點?」或是看看多數人推薦什麼優質教材。光是教材品質造成的效率差異就有十倍之多,一開始好好選擇,可以替你省去未來的數百個小時。
▶ 強調/排除法
針對目標去調整學習內容。
例如你三天後要去日本自助旅行,這三天內最重要的事情,不是日文字母怎麼寫,也不是發音的準確度,而是背誦最有用的生活單字或短句,例如「我是台灣人」、「這個多少錢?」、「你好」、「謝謝」、「對不起」、「請問車站 / 廁所 / 警察局在那裡?」、「救命」,跟著影片或錄音重複練習。
2. 專心致志
問題一:無法開始專注(拖延)
許多人會有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開始專注,也就是拖延,不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,反而去做別的事或偷懶。
有趣的是,作者自爆在寫這一章時也嚴重拖延了,同樣的,我寫這一篇讀後心得也是嚴重地拖延… 原來,拖延真的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。(笑)
那該怎麼解決拖延呢?作者分享的方法是:
建立一個拖延時的思考習慣,每次發覺自己在拖延,立刻按照以下的順序思考和動作。
1. 立刻承認自己在拖延,抵抗情緒,只會使情緒更加壯大,承認情緒存在,凡而可以平息。
2. 分辨自己是在躲避該做的事,還是有其他更想做的事。
3. 說服自己先做5分鐘該做的事情,再去休息。實際做5分鐘後,通常會順著做下去。(學會哄自己也蠻重要的)
4.習慣5分鐘模式之後,下次可以改成蕃茄鐘模式一次持續25分鐘,做不到就縮短為10分鐘。
5.學習前幫自己訂下規則,例如只有做到某個程度,才能停止,慢慢地就會訓練出學習的耐心。
問題二:無法持續專注(分心)
分心常常會發生,電話響了、朋友來問候、不小心看見FB或LINE有紅色小數字(有訊息),回神才發現半個小時過去了,必須事先阻絕分心的來源。
分心的三大來源
1. 你的環境
這是最明顯,可以直接改善的因素,例如:
▶關掉手機或拿到隔壁房間只留下電話鈴聲。
▶拔掉網路線或關掉不相關的視窗。
▶隔絕噪音。
▶先做好準備工作,避免中途找書找筆。
作者認為,許多人說聽音樂比較容易專心,但事實上可能是不想做某件事情,因此音樂提供了一種低度、有趣的分心來源,你的心思其實有一部份都在注意著音樂,而沒有在眼前的資料上面。
(讀完請蓋上或資料,直接測驗自己學習到什麼,就知道音樂有沒有讓你分心了)
當然,環境影響專注力的程度,因人而異,多測試自己在什麼環境下學習、工作效率最好,學習前就要先調整好。
2.你的學習任務
有些人看影片可以很專注,一讀文字就恍神,這時可以選擇自己容易專注的媒體。
或是讀到一個困難的概念時,你可以寫下來並且說明給自己聽,才不會造成眼睛盯著文字,心思早就飄到遠方的情況。 ( 延伸學習:費曼學習法 )
我建議大家可以直接在自己的書頁上寫下自己的歸納或評語,一旦寫上字,書本會變成自己的東西,有種精神上的認定,這會促進理解和記憶,但無論如何都很怕弄髒的話,可以用擦擦筆來寫。
3.你的心
負面情緒、焦躁不安和做白日夢,都是專注的最大障礙。我們常常會擔心許多事情,這時可以具體處理的事情就先去處理,不能處理的,可以練習運用正念方法面對:
承認情緒的存在 > 讓它升起 > 注意它 > 釋放它
這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長期下來會很管用。
問題三:無法做到真正的專注
假設你已經可以長時間抵抗拖延和分心,可以專心學習,然而要讓學習達到最大成效,則與專注力的品質有關係。有2個因素影響專注力的品質:興奮度與工作複雜度。
興奮度是指對某事灌注能量或警覺程度的整體感覺,人想睡覺時興奮度低,運動時興奮度高。低興奮度有益於解開數學題或練習寫文章這類較複雜的事情,所以安靜的環境比較適合。
當然,也有人可以在吵雜的環境中把複雜的工作做好,任何時候,作者會建議:承認所處的狀態,然後從小處做起。
從剛剛講的5分鐘模式開始做,讓學習的挫折感慢慢轉成真正的興趣,遵循一定的流程來回操作,原本的不耐會慢慢轉變,專注力會隨著你練習的次數而提昇。
3. 直接了當
真正的學習發生在「直接去做想變得擅長的事情」。
作者和他朋友在一年內直接到4個國家學4種語言。環境固然很重要,但其實「決心不說英文(母語)」才是他們學會外語的最大關鍵。
事實上,即使到國外留學,還是有不少留學生會跟自己國家的人混在一起,最常講的其實是母語,輕鬆愉快的同時,外語並沒有進步。
我的外甥曾去澳洲做交換學生一年,班上同學沒有人會講中文,原本對英文沒自信的他只好「被迫24小時使用英文」,從一開始的雞同鴨講到習慣講英文,有了很大的進步。
當然,如果沒有國外的環境,還是可以把語文學好。比方說下載一些語言APP像Hello Talk ,找到母語者聊天,進而做語言交換,效果會是純粹看書的N倍。
延伸閱讀:【讀後心得】史上最強語言高手 教你一次學會10國語言:世界第一簡單會話速成!
作者介紹的直接學習法

以計畫為基礎的學習
制定計畫(有具體目標)來學習,不要以課程為主來學習。
這個非常重要。意思是,你要為了你的目標去學習,而不是課本上到第幾課你就學什麼。
例如你可以把創造一個電腦小遊戲當作目標來學習程式設計,而不是一直讀程式設計的書,那樣永遠也沒有實踐的機會,遲早也忘光光。
沈浸式學習
就像我外甥到澳洲去做交換學生,完全暴露在使用英語的環境下,讓他不得不說英語。另外,參加學習社團也有類似影響,因為那會鼓勵你持續接觸新想法和新挑戰。
飛行模擬法
很多技能無法真正直接練習,就找最能模擬的方式,例如航空公司的機長或戰鬥機飛行員,一開始當然無法用真的飛機練習,他們一開始是用模擬飛行器做練習的,環境高度相似之下,就會有一定效果。
矯枉過正法
增加挑戰性,好讓設定的目標完全包含所需的技能,讓你的程度大為提昇。
例如最近登山熱潮,如果是新手的話,一般會爬3-6小時內來回的郊山做基礎訓練,有點基礎後其實可以去挑戰一次小百岳,雖然會把自己累垮,但也會學到最多東西。(跟著有經驗的人一起爬,不要單獨。)
如果是學語言,一開始就可以報名語言能力考試,提供自己一個目標來激發潛能。又或是你學拍照,為了提高自己的拍照水準,可以把拍照公佈在FB、IG或攝影社團的貼文上面,加上自己的感想解說。
結語
理財作家艾爾文在本書的推薦序提到,初步接觸「學習如何學習」(後設思考)的人來看這本書,可能會像走進一座工具倉庫,有點眼花撩亂。
所以我也建議一開始隨便翻翻,找有興趣的章節讀就好,接著直接應用方法去獲得成果,等到那時候再回來讀其他章節,事半功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