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1 年 7 月 5 日
第一作者:高榮成,人文社科作家,Chang Ground公司代表,以心理學、腦科學、行為經濟學為中心,有十本以上著作。第二作者:申榮俊,工學博士,前三星Display研究室研究員,現任Chang Ground主席,曾與諾貝爾物理學講得主共同執筆論文,有數本著作。
內容目錄
這本書在寫什麼?
本書內容豐富,收集了《快思慢想》、《刻意練習》等世界上與學習相關、經科學驗證過的各種學習理論。不只有腦科學,作者也透過心理學和行為改變技術,提出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,最後再穿插兩位作者的親身經驗編輯而成。
真的有任何人都適用的完美學習法嗎?

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學習法,大概就像「駭客任務」主角尼歐植入程式後立刻學會功夫的「那種」學習法吧,Why Not ?
事實上,Iron Man 馬斯克旗下的公司Neuralink正在進行把晶片植入大腦的實驗,最終想消除阿茲海默症,讓人腦跟AI結合運作。
2020年8月,他們已經把晶片植入小豬的大腦中,成功記錄與鼻子有關的大腦訊號以及預估小豬的四肢移動,很快就要進行人體試驗了。
既然能夠植入人腦的晶片還在研發,我們還是先回到這本《完美學習法》吧!(笑)
信心對學習的影響

你對自己的學習有信心嗎?
書裡提到美國有一個學生因為老師說他「無藥可救」而失去對學習的信心,最終選擇休學。同樣的,從小到大總有一些人替我們貼上標籤(笨、懶、慢),打擊我們的信心,久而久之,我們學會了無助,不想學習,不想工作,對人生也沒有什麼期待。
這種情況稱為「習得性無助」,也就是學來的無助感,會讓一個人喪失期待,容易放棄,對人生抱持負面的觀感。怎麼做才能擺脫「習得性無助」?
擺脫「習得性無助」的四種方法
- 累積小成就
累積小成就來培養信心,先嘗到成功的滋味,是感到無助的人第一個要去做的事情。由於先前的挫敗感太重,已經形成大腦中的挫敗迴路(就是習慣),所以要先累積小成就,創造新的習慣才行。
把你要做的事情先分解成比較簡單的小任務,每完成一個小任務,馬上獎勵自己,稱讚自己很棒,或是喝一杯喜歡的飲料,信心就會慢慢培養出來。我自己也常用這一招。 - 刻意關注優點
一般人習慣關注缺點,我們要反過來刻意關注自己的優點,收集任何稱讚我們的話語,這件事情也要持續做,直到成為習慣為止。注意力所在之處會產生能量,所以要刻意去注意自己做得不錯、做得好的地方,你會發現自己沒有自己想像中的糟糕。 - 賦予意義(價值、理由)
美國一所大學邀請《給予》( 註:超棒的書)的作者亞當・格蘭特去做員工培訓,這些員工平常會打電話給校友詢問捐款,但常常被拒絕而感到挫敗。
亞當使出妙招,邀請該校的獎學金得主寫一封信給校友,信中提到獎學金的重要性、獎學金如何改善他的生活,結果捐款暴增三倍之多。
接著亞當又請獎學金得主跟員工見面談話,後來員工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,募得的捐款金額又多了五倍。為什麼會這樣?這是因為獎學金得主的談話幫助員工找到了工作的意義。
如果你對學習或工作感到挫折,就代表你可能曾被貼上標籤,或者你不清楚眼前的學習和工作跟自己有什麼關係,也不清楚為什麼自己要做這些。
這時,你可以找出學習或工作的意義(價值)何在,花點找個時間寫下來,這會有效反轉你的挫折感,提昇工作動機。 - 成長型思維
有些人在家庭或學校教育中遇到挫折,努力不被認可,會認為自己學不好是天生能力有限,這樣的信念久了就轉成「固定型思維」,認為智力與個性不會變。
相反的,常常受鼓勵,常常被肯定的人會認為「越努力越幸運」,挑戰難題會使自己變得更有智慧,克服難關就能造就更強悍的自己。
影響重大的內在動機和自主性

「動機比方法優先」,找到動機,學習效果會一口氣提高,放到今天來說,也就是所謂的「功利性學習」,有需要才學,會學得比較快。
動機可分為兩種:「外在動機」和「內在動機」。
⭐ 外在動機:例如贏得比賽可以得到獎金,人會為了贏得獎金而學習。
⭐ 內在動機:純粹是自己喜歡做那件事情,所以能自主學習和訓練。
通常這兩種「動機」並存,並非只能有一個存在。
特別的是,即使一開始是外在動機,只要過程中我們感覺到自己的成長、感覺到自己的潛力,就會開始產生「內在動機」,人就會自動去學習。
比方說小時候,應該有很多父母會用考第一名OOO元,考第二名OOO元來「利誘」小孩讀書,這個方法我親身經歷過,有效。
當時我真的「為了錢」考到前三名,不僅信心增強了,後來體會到知識的樂趣之後,就開始看課外書,成績反而下降了。(笑)
當然,外在動機因人而異,搞不好有的人用PS5來利誘比較有效。
「自主性」是內在動機的核心。
美國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就採用「百貨商場模式」教學法,讓大學生藉著軟體幫助獨自解決課題。
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、複習,想做多少題目都可以,有需要時才請教授協助,這樣的教學課程,讓學生的學習量超出其他用正常模式上課的學生。
當一個人感覺自己有選擇權,能自己掌控狀況、進度時,人會更有動機想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,學習成效也更好。
情緒是學習的引路人
引發正面情緒後,再學習
根據腦科學研究,人在記憶某事的時候,接收到的正/負面情緒刺激越大,記憶持久力越好。由於平時在學習的時候,正面情緒帶來的學習效果比較好,讀書前我們可以先聽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,做些開心的事情(5分鐘就好),這樣能提高之後的讀書效果。
學習、考試前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
如果你在學習和考試前感到焦慮,可以用「為自己的情緒命名」這個方法平息焦慮。有實驗發現,考試前寫下自己焦慮細節的高中生,考試成績會比其他高中生好。
負面情緒有時只是一句話:「這個英文單字怎麼會都背不起來,我真笨」,這時我們可以用正面詞彙反擊它:「不對,我已經背了不少單字了,只有這個字背不起來,換個方式試試看好了。」像這樣,讓自己立刻轉換情緒,學習效率就會提昇起來。
遇到負面情緒時,不要忽視它,承認它(寫下),再轉成正面,它會自動平靜下來。
結語
兩位作者應用這些學習理論,設計了一些課程,到目前為止已經輔導數千名學生和上班族,據說成效很好。這本書就像全方位的學習小百科,適合一次想知道很多學習方法的讀者參考。